图片
陈永军,当今中国书坛中青年代表人物,书品人品俱佳的德艺双馨人才,一位在浙江出生、军旅成长、广东开花,在写字做学问中甘之若饴、自得其乐的书法人。永军先生的书作在当代书法创作的浩瀚星空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坐标,深受当下书法界业内外的高度肯定和热捧。这位浸润于秦汉碑版与魏晋风流的书法家,以“通古达今”为舟楫,在千年翰墨的长河中开辟出一条贯通古今的蹊径。
永军先生笃行“取法乎上”的宗旨,尽力将毛笔与宣纸的触感阐发至最大化,以文人风骨、书者气韵挥洒出古风古韵。他以勇攀书法经典高峰的磨砺为高度,以长年坚持临摹古贤经典范本的磨炼为沉淀,以领悟书法真谛的考验为智慧,所创作出的作品既非对传统的机械摹写,亦非对现代的盲目追逐,而是在碑帖的断裂处架起一座精神的桥梁,让《急就章》、《出师颂》、《十七帖》、《二谢帖》、《颜勤礼碑》、《自书告身帖》、《诸上座帖》和《张迁碑》《乙瑛》的丰富营养与自身的感悟在宣纸上完成时空对话。
面对展览体盛行的浮躁风气,在展厅文化盛行的当下,永军先生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坚守着“写心”的本真。这是他的文化自觉,用自然之笔写心的时代回应。自然书写,这一技进乎道的生命律动,是他一直所信奉并践行的。他认为,自然书写主要体现在书者对毛笔的控制力上,由此所产生的丰富多样化线条表现即是其书法的特色。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纯粹静止的线条,也很难找到纯粹波动而无内质的线条。要实现这一点,行草书还相对容易,因为行草书结构与章法的动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掩盖线条的运动状态,但隶书笔势的稳定性和宽扁造型让书者在潜意识中就有种敬畏感,很难有所突破。永军先生的隶书用笔、造型能做到这一点,也正是其特征与魅力所在。
永军先生的艺术密码深藏于对经典的解构与重组之中。本次有幸能在他隶书创作现场摄下精彩瞬间,镜头里的他落笔干脆利落,无丝毫拖泥带水,且在同一视觉区域内并无太多技巧重复,如横画的起笔位置、运动方向、藏露锋的处理皆恰到好处,这也体现了其强大的书写能力和把控能力。例如,他在处理方框结构时,线与线的搭接关系均有不同,接点处的粗细、方圆、厚薄都有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永军先生落款的行草书法线条的波动性吸收了二王、黄庭坚书法的线性特征,进而使字的每一根线条都显得优雅而高古,细观其书法的线条里甚至一个很小的点画都具有复杂的技术含量。窃以为这并非故意为之,只因永军先生的动作被纸墨生发、放大后,会生成不太自然的渗化效果或墨团,这种线的浓缩,有较好的凝聚力和张力,正体现出永军先生作品中的线条都是在矛盾中运行、在自然中生成,无不迷漫着自然性和书写性的灵动行气,达到了书艺的深厚、隽永、意味。
永军先生的破体创新,正是他对书法传统基因的当代转译。永军先生的行草书特质构建于章草基调之上,糅合“二王”的结构造型,将二王草书和章草进行有机融合,这种大胆的创新尝试,在稳健中追求险绝,在平淡中出奇,是非常难得的。正如敦煌写经中的世俗化笔意启示,他的创新绝非猎奇,而是让传统基因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编码,如同青铜器邂逅不锈钢,碰撞出文化的新生机。永军先生的行草书作品着力将轻重缓急的对比加以发挥。大多数书法家喜欢用干湿、浓淡或皴擦来实现,而他则立足于对书写状态的节奏把握,用基于自然节奏形成的轻重缓急,自然生发浓淡干湿。我尤其欣赏永军先生的连绵大草,除了吸收二王草书的特色外,还融入了张旭、怀素、黄庭坚等具有草意、草情书家的经典草书面貌特色,辅之以章草所具的点画疏朗与线条古拙的审美意味,这种颇具个性的书法语言表达丝毫没有减弱他作品的视觉效果,在兼具了质朴与厚重的同时又不乏通灵之韵,朴厚中见稚拙,刚健中见工稳,灵动中见华滋,柔韧中见涩劲,这正是永军先生在当今中国书坛上屡获大奖和频频入展的原因所在也!
守拙求真是永军先生的文化守望。在永军先生的作品中,古拙与现代始终是通行且相辅相依的。在当代,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古代经典碑帖的价值,也没有理由让经典碑帖永远沉睡在历史的时空中。中国汉字如果不经历轮回发展,想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的演变也不会应运而生。每种书体的变革都是建立在时代的基础上,时代造就了符合时代的艺术,也造就了符合时代特色的艺术家,永军先生把握了笔随时代的特性,用自己认认真真写字和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姿态,迎接着美好的未来、书写着美丽的人生。他以秦汉碑版的浑穆为根基,以晋唐法帖的精微为血脉,在当代语境中重构书法的审美范式。那些看似矛盾的元素——金石气与烟霞气、章草的古拙与今草的流畅、传统的法度与现代的构成——在其笔下达成奇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是技法层面的突破,更是文化自觉的彰显:当无数书家在展厅追逐视觉冲击时,他选择用最朴素的书写方式,守护着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核。或许正如黄宾虹所言“笔墨精神千古不变”,陈永军在古拙与现代的辩证中,完成了对传统文脉的当代表达,正以笔墨为舟楫,载着千年文脉驶向新的彼岸。
——————《书法报》特约记者丙申初夏于京华
陈永军,字道居,号朝阳阁,1974年生于浙江临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优秀基层书法家,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百强,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交通学院客座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